外媒:麒麟960问鼎2016年度经典处理器 实至名归!
高娃
每到毕业季,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。近日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,包括养老服务师、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,睡眠健康管理师、旅拍定制师等42个新工种。这些新职业不仅反映了经济新业态的发展趋势,也意味着旺盛的岗位需求,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空间。
自2019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,我国已累计发布了110个新职业。发布新职业,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,也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。
对刚刚踏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,新职业有着更大的吸引力。无论是互联网营销师、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,还是宠物托管师、养老服务师,新职业顺应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,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,是青年群体释放创新力、创造力的新平台,寻找就业创业机会的新赛道。
不可否认,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。一方面是年轻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,另一方面是一些行业出现专业人才紧缺现象。比如,有数据显示,我国在“双碳”领域的人才需求近百万人,但目前相关从业者仅十万人左右。可见,在部分行业,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。
充分发挥新职业吸纳就业“蓄水池”作用,有关部门要及时出台新职业的国家标准,公布技能要求,为有新职业求职意愿的劳动者指明努力方向。学校也要及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需求衔接,大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。同时,作为求职者的年轻人,也要主动提升自我职业素养,改变“一步到位”的择业心态,树立合理的就业观,积极投身新职业,学习新知识、获取新技能,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参与者和创造者。
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身就伴随着一些“不合时宜”职业的不断消亡和新职业的不断产生。今天的“非主流”就业选择,有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职业。对新职业多一些包容、多一些参与,也许就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,实现时代风口和个人成长的良性互动。